专业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业建设 · 正文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及实践策略
日期:2024-01-1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及特征

从类型教育视角,职业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别于传统的学科为逻辑的教学组织。它是基于职业岗位的逻辑导向,依托于某一专业(专业群)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书育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原则,由专兼职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建的,分工协作,责任共担,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深化教学改革,攻克技术难题的群体,有着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紧密衔接了政校行企,有利于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成员知识技能协同共进,提高教学育人水平,有利于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诉求,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基于此,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具有团队目标明确、结构多元和融合创新等特征。

(一)目标共识

目标明确,工作才能有方向,才能持续发展。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不是简单的人员叠加,而是基于共同的愿景、使命,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而组建的共同体。教师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的价值所在。因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目标就是强化师资队伍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催生专业(专业群)内生发展动力,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而相应的在“执教”和“职教”标准中提出新要求,在教学、实践、科研、社会服务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升“双师”五能,由传统的“双师型”转变为“工匠+专家”新的“双师型”,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变化,服务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二)结构多元

高效的团队必然是多元互补。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联动发展”,必然要组建结构多元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方面综合考虑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结构因素,从公共基础课、专业群互选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课等学科层面,选拔教师跨院校组建校际协作共同体,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立体资源开发、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方面合作、交流、共享与创新。另一方面与行业企业领军人物、技术骨干、技能大师等跨界组建“教学小组”,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团队成员在交流活动中,技能互补,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传道授业,解疑答惑,形成良性发展的内部生态圈,促进“双元”育人。

(三)创新融合

面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需创新的思维探索模块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改革,进而推动课堂革命。教育教学创新落地关键在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落实。应建立教学与生产岗位融通,专兼教师互派互聘机制,实现“双师双能”,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引入课堂,创新教学内容。推行“1+X”证书,开发核心岗位技能包,创建立体教学资源和立体化教材,推进书证融通,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渠道,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依托“云、物、大、智、移”等信息技术,探索虚拟教研室与智慧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块化教学,助推教师教案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打造高校课堂。专兼教师组建竞赛团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目标,重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是厘清团队目标,跨界组建教学团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必须是基于职业逻辑导向组建。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首要任务是明确团队建设目标,使团队拥有共同的愿景使命,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依据职业属性,典型岗位任务,按照优势互补原则,“跨界”合理组建团队,科学规划任务,引领团队成员专业建设、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分工合作。

二是明确团队职责,建设团队衡量标准。围绕基层教学组织的目标和功能,落实团队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团队成员的职责与任务,明确工作业绩衡量要素和衡量标准,发挥各自贡献。团队成员应该遵守团队章程与纪律,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

三是培育团队文化,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教学创新团队是基于共同信念构建的非正式组织,需要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融合一体,建设精神家园,在实践中形成共同的育人理念、行为规范与管理制度,使团队成员全身心融入团队,变被动约束为自我管理,增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团队成员间交流互动,建立成员间坦诚、信任的氛围,推动团队工作。

(二)多措并举,健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

一是分层分类培养,锤炼团队成员精湛技能。实施青年教师培优工程。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带薪脱产”轮岗实践,在专业群带头人、行业大师等带领下,参与高水平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专业学习,提升青年教师创新能力。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促教”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积蓄团队后备力量。实施骨干教师托举工程,骨干教师带任务下沉到合作企业、合作机构,开展工艺开发、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中坚力量。实施专业(群)带头人精英工程,选派专业(群)带头人到国外知名大学专修、企业“沉浸式”学习,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专家智库咨询,拓展行业话语权,提升带头人国内行业引领能力。

二是盘活校企平台资源,带动师资能力提升。依托企业工作室、行业大师室、产业学院等资源,将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紧密衔接,将项目开发,成果转化跨界合作,互利互惠,提升团队成员社会服务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申报、教学资源开发等培训项目,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三是建立“虚拟教研室”,提升远程“会诊”能效。“虚拟教研室”是智能+信息时代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它突破了传统的教研教学活动受地域、时间、空间、专业、师资等因素限制,利用智慧化技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互联互通,校际、校企远程研讨、共建教学资源库,培训资源库,解决跨学科师资配置,教学团队结构等问题。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远程为专业群学生讲解工作中关键工艺、主要工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工作现场, 专业群教师远程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三)强化保障,夯实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基础

一是出台指导性文件,规范团队建设。为规范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学校应立足实际情况,从团队目标任务、团队成员构成、团队业绩标准、团队激励机制、团队成员退出机制等方面出台指导性、激励性和规范性的政策文件,为团队建设提供准则。

二是修订互兼互聘管理办法,深化校企双向交流。探索“在职教师+企业员工”的“双身份”人事管理制度,构建校企“职称互认、岗位互认、工作量互认、考核结果互认、培训能力互认”等机制,增强团队管理的适应性。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轮训制度,明确教师下企业锻炼目标、项目任务、考核方式等,以及“双师”认定标准。

三是完善团队激励机制。对在技能大赛、社会服务、国家教学成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加大职称评审权重或职称评审直通渠道,构建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来源:高职观察)

上一条: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优化路径
下一条:喜讯!我校两名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


版权所有 ©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牛森老师名师工作室